缔约国大会(COP)形成的非致危性判定指南

为评估公约的实施促进其有效性,以及修改附录,缔约国每两到三年召开一次 缔约国大会(CoP)。在会议期间,缔约国递交关于附录的建议以及修改建议,通过这个过程,做出许多关于非致危性判定决议和决定。

点击 每个方框,可以查看一些缔约国大会产生的一些决议。

<strong>第八届缔约国大会</strong><br/>
      1992年的第八届缔约国大会的Conf.8.6号决议是确定科研机构的角色。这项决议规定科研部门在国家有关物种出口的发现和建议是基于以下因素:物种数量现状,分布,数量趋势,繁殖,其他生物及生态要因,及贸易信息。 <strong>第十届缔约国大会</strong><br/>
      第十届缔约国会议(Harare, 1997), 是对Conf.8.6号决议(修订版)的修订,重新明确了科研机构的定义和角色。该决议将科学机构提供科学评估的一般准则,改成通过鼓励各缔约国、秘书处和非政府组织举办培训班和研讨会,以提高科学机构“公约”执行力。这些活动形成了一个报告:即为协助附录二出口执行非致危性判定的科研机构的实用表格。 <strong>第十三届缔约国大会</strong><br/>
      在本次会议中,产生关于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的Conf. 13.2号决议:Addis Ababa 原则及指南,要求缔约国执行非致危性判定时要同时注意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的原则及指南(生物多样性公约, 2004)。 <strong>第十四届缔约国大会</strong><br/>
      公约战略计划: 2008-2013 大会Conf. 14.2号决议,缔约国制定了最合适的科研信息作为非致危性判定的基础。受缔约国的委托,常委会在第57次会议时通过了此建议。Conf. 14.7 号决议在国家范围内建立了配额管理,缔约国认可出口配额与非致危性判定之间的联系,并且形成指南来管理这些配额。具体来讲,他们同意出口配额体系是一项管理工具,来确保某特定物种的出口可以持续在一个水平而不会对其野外数量产生不利影响。 <strong>第十五届缔约国会议</strong><br/>
      会议缔约国通过五项与非致危性判定相关决议(15.23-15.27号决议)。这些决议鼓励缔约国采纳非致危性判定国际专家会议(坎昆,2008年11月)的产出,优先考虑某些活动如研讨会,并在缔约国十六次会议之前将结果汇报给动植物委员会。动植物委员会协助濒科委在执行非致危性判定的提供建议,及准备第十六届缔约国会议中的讨论文件,包括建立执行非致危性判定的非法律约束力的决议草案。 COPDates

NDF
非致危性判定国际专家研讨会
坎昆,墨西哥,2008年11月17-22日

在墨西哥倡议中,通过 第十四届缔约国大会35号文件 在会议中汇报,缔约国决定召开一次国际专家研讨会来加强公约科研机构的能力建设,特别是做非致危性判定是的方法、工具、信息、专家资源及其他需要的资源。

公约非致危性判定国际专家研讨会于2008年11月17-20日在墨西哥坎昆召开。来自六个公约区域,33个国家的103个参与者与会。 单击这里 了解更多关于本次研讨会的内容。更多信息可以访问。 网址.

最后修改: 2014年09月24日 星期三 19:38